捷嘉 ·关注 | ①高瞻远“猪”:政策驱动下的生猪产业“反内卷”变革②8月第1周畜产品和饲料集贸市场价格情况

★ 目录 ★

01

8月第1周畜产品和饲料集贸市场价格情况

02

美国7月CPI同比上涨2.7%

03

国家实施生猪产能综合调控 促进生猪市场逐步摆脱“大起大落”周期困境

04

高瞻远“猪”:政策驱动下的生猪产业“反内卷”变革

05

南非公布五大举措 直面美方贸易霸凌

06

拉脱维亚一家大型农场暴发非洲猪瘟疫情

01

8月第1周畜产品和饲料集贸市场价格情况

据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和采集点的监测,8月第1周(采集日为8月7日)商品代肉雏鸡、肉牛、豆粕价格环比上涨,生猪产品、鸡蛋、商品代蛋雏鸡、活羊、生鲜乳价格环比下跌,鸡肉、羊肉、玉米、配合饲料价格环比持平。

生猪产品价格。全国仔猪平均价格34.66元/公斤,比前一周下跌1.2%,同比下跌21.6%。新疆、陕西2个省份仔猪价格上涨,江苏、辽宁、河北、江西、福建等26个省份仔猪价格下跌,海南价格持平。华南地区价格较高,为36.08元/公斤;西南地区价格较低,为32.49元/公斤。全国生猪平均价格14.53元/公斤,比前一周下跌0.9%,同比下跌28.1%。海南、宁夏2个省份生猪价格上涨,天津、北京、山东、福建、重庆等28个省份生猪价格下跌。华南地区价格较高,为15.36元/公斤;东北地区价格较低,为14.02元/公斤。全国猪肉平均价格25.16元/公斤,比前一周下跌0.2%,同比下跌18.1%。陕西、内蒙古、宁夏、海南、黑龙江等7个省份猪肉价格上涨,重庆、青海、江西、北京、湖南等21个省份猪肉价格下跌,上海、湖北2个省份价格持平。华南地区价格较高,为27.76元/公斤;东北地区价格较低,为21.96元/公斤。

家禽产品价格。全国鸡蛋平均价格8.75元/公斤,比前一周下跌0.3%,同比下跌19.9%。河北、辽宁等10个主产省份鸡蛋价格7.29元/公斤,比前一周下跌0.5%,同比下跌26.7%。全国鸡肉平均价格22.40元/公斤,与前一周持平,同比下跌5.8%。商品代蛋雏鸡平均价格3.78元/只,比前一周下跌0.3%,同比下跌1.0%。商品代肉雏鸡平均价格3.28元/只,比前一周上涨2.5%,同比下跌8.4%。

牛羊产品价格。全国牛肉平均价格69.85元/公斤,比前一周上涨0.2%,同比上涨2.2%。河北、内蒙古等10个主产省份牛肉价格64.03元/公斤,比前一周上涨0.4%。主产省份活牛价格26.70元/公斤,比前一周上涨0.6%,同比上涨11.7%。全国羊肉平均价格68.74元/公斤,与前一周持平,同比下跌2.3%。河北、内蒙古等10个主产省份羊肉价格66.42元/公斤,与前一周持平。主产省份活羊价格28.45元/公斤,比前一周下跌0.2%,同比下跌0.8%。

生鲜乳价格。内蒙古、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3.02元/公斤,比前一周下跌0.3%,同比下跌5.9%。

饲料价格。全国玉米平均价格2.50元/公斤,与前一周持平,同比下跌3.1%。主产区东北三省玉米价格为2.30元/公斤,比前一周上涨0.4%;主销区广东省玉米价格2.59元/公斤,比前一周上涨0.4%。全国豆粕平均价格3.28元/公斤,比前一周上涨0.3%,同比下跌5.2%。育肥猪配合饲料平均价格3.39元/公斤,与前一周持平,同比下跌3.7%。肉鸡配合饲料平均价格3.51元/公斤,与前一周持平,同比下跌3.0%。蛋鸡配合饲料平均价格3.23元/公斤,与前一周持平,同比下跌3.3%。


来源: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

发布时间:2025年8月13日


02

美国7月CPI同比上涨2.7%

美国劳工部12日发布数据称,美国7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(CPI)同比上涨2.7%,环比上涨0.2%。

  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,美国7月份核心CPI同比上涨3.1%,环比涨幅为0.3%。这两项数据均高于上月,其中环比涨幅为近6个月以来的最大值。

  数据显示,7月美国住房成本指数同比上涨3.7%、环比上涨0.2%,是当月CPI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。

  继年初鸡蛋价格飙升后,美国近期牛肉价格显著上涨。尽管7月食品价格指数环比保持不变,但牛肉价格环比上涨1.5%。牛肉价格上涨主要受持续干旱导致牧场减产,以及关税推高进口牛肉价格等因素影响。

  7月能源价格走低,部分抵消了当月的通胀压力。当月,能源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.6%,环比下降1.1%。其中汽油价格环比下降2.2%。

  美联社分析称,7月的通胀数据显示,美国租金涨幅放缓和汽油价格下降,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加征关税措施带来的影响。许多企业很可能仍在自行承担大部分关税成本。

  《华尔街日报》称,7月通胀数据仍然保持稳定,这使得美联储下个月降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。


来源:中国新闻网

发布时间:2025年8月13日 07点33分


03

国家实施生猪产能综合调控

促进生猪市场逐步摆脱“大起大落”周期困境

我国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占肉类的六成左右,农业农村部最新调度显示,当前,我国生猪产能阶段性偏高。为防范生产大起大落、价格大涨大跌风险,将实施生猪产能综合调控,引导调减约100万头能繁母猪。


 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6月末全国存栏生猪4.24亿头,增长2.2%。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043万头,为正常保有量的103.7%,接近产能调控合理区域上限。同时,5月龄以上的中大猪存栏量和上半年全国新生仔猪量均处于历史高位,这意味着下半年和明年春节后生猪出栏将明显增多。


 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专家朱增勇称:“如果不及时采取产能调控,将有可能导致猪价在消费旺季不旺,明年上半年尤其是春节后生猪养殖可能会出现亏损。”


  当前,我国生猪产业正处于第6轮“猪周期”,随着生产效率持续提升和猪肉消费增长趋缓,生产大起大落、价格大涨大跌风险依然存在。8月第1周猪价已降至每公斤14.53元,同比下降28.1%。为此,农业农村部会商研判,将实施有效的生猪产能综合调控。按目前的生产和消费趋势,全国需要再调减约100万头产能,能繁母猪总量保持在3950万头左右。


  朱增勇称:“引导生猪龙头企业发挥产能调控带头作用,合理淘汰能繁母猪,减少低质低效产能,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。减少二次育肥,控制肥猪出栏体重,严控新增产能,避免盲目扩张‘拼规模’,降低后期生猪供过于求的市场风险,保障生猪价格和养殖收益的稳定。”


大型企业去产能 避免后期猪价大幅波动


  在我国,生猪产业养殖场户有1700多万,其中,大型龙头企业出栏生猪占全国总出栏量的30%多,对调控产能起到风向标作用。当前,不少大型企业已开始去产能。来看报道。


  晚上八点,山东菏泽单县这家生猪养殖企业销售区灯火通明,140头商品猪正在依次过磅、装车,一小时后发往临沂一家屠宰场。与两个多月前不同,现在出栏的商品猪都进行了“减重”。


  山东菏泽单县牧原16场场长耿风莲称:“均重从5月份的128公斤降低到7月底的123公斤,现在销售的这一车猪的体重已经降低到了119公斤,较7月体重又下降了4公斤,这也是我们调节产能的一个重要举措。”


  除“降体重”之外,二次育肥猪对市场扰动同样不容忽视。部分养殖户通过二次育肥,人为延长养殖周期,制造供应短缺预期,导致猪价波动幅度加大。从今年6月起,单县这家生猪养殖企业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育肥猪,并构建起全链条管控体系,从源头进行把控。


  耿风莲称:“从客户的筛选、流向管控,还有车辆的轨迹稽查来进行管理,确保所有育肥猪流向屠宰场。”


  调减能繁母猪总量是此次生猪产能综合调控的关键一环。此次国家实施生猪产能综合调控,全国能繁母猪总量有望调减到3950万头左右。记者在采访中看到,目前,牧原等大型养殖企业正在有序淘汰低产低效能繁母猪。


  牧原养猪生产负责人李彦朋称:“牧原从最高的母猪存栏362.1万头,已经减少了19万头,预计年底将降到330万头,总共减少32万头母猪,相当于减少900万头肥猪的供给量。这些调控措施将有效平衡市场供需关系,促进生猪价格平稳运行,降低行业周期性波动风险。”


朝闻晨评:综合调控 摆脱生猪“大起大落”周期困境


  生猪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,一头连着百姓的“菜篮子”,一头连着1700多万个大小养殖场户的切身利益,保持合理产能,对保障猪肉供给和价格稳定至关重要。


  目前生猪产业正处于第6轮“猪周期”,国家实施生猪产能综合调控,正在通过政策的坚定护航与产业的积极协同,促进生猪市场逐步摆脱“大起大落”的周期困境,迈向“稳定健康、高质量发展”的新阶段。


来源:央视网

发布时间:2025年8月10日 10点15分


04

高瞻远“猪”:政策驱动下的生猪产业“反内卷”变革

【导语】政策在此次调控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系统性。农业农村部逐步落实“适当调减能繁存栏、控制体重,减少二次育肥”的目标。短期看,政策引导下的减重、限制二育虽有助于改善供需关系,但受制于产能高位和效率提升,市场供应压力依然显著,制约猪价上行。长期看,调控政策将推动行业向高质量、高效率、高稳定性方向发展,整体有望从“拼规模”的内卷转向“拼效率、拼成本、拼可持续”的高质量发展。行业背景与政策调控:生猪产业的“反内卷”变革

我国生猪产业正经历着由政策强力驱动的深刻转型期,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“稳产能、降成本、强科技”的战略导向,同时将环保指标纳入养殖准入门槛,形成了行业发展的基本遵循。2025年7月23日,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,明确提出了“降体重、稳产能、限二育”的核心调控方向,标志着生猪行业“反内卷”政策的全面落地。这一政策转向并非偶然,而是对过去几年行业无序扩张的纠偏。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后,资本大举涌入生猪养殖领域,导致后期行业陷入持续亏损周期。这种盲目扩张不仅严重侵蚀企业利润,更造成了猪价的剧烈波动,损害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。

针对生猪产能监管,备案管理新政的实施标志着行业监管进入标准化、规范化新阶段。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的《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办法》,自2025年9月1日起,全国将统一实施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新规,要求凡在独立固定场所饲养列入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》的畜禽且达到规定规模标准的养殖场均需依法备案,这一硬性要求实质上抬高了行业准入门槛,加速了落后产能的出清。这场“反内卷”革命正在重塑生猪行业的竞争规则,从过去的规模竞赛转向效率比拼,从短期投机转向长期价值创造。

产能现状与供应压力,政策调控道阻且长

当前猪市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“产能绝对量高企”与“结构性调整滞后”,能繁母猪存栏折射出产能优化的艰巨性。截至2025年6月末,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3万头,虽环比仅增长0.1%,但较设定的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仍高出3.7%。但近年来,随着养殖技术改进和品种改良,行业平均PSY已从24头提升至26头左右,龙头企业甚至达到32头,行业生产效率的持续提升部分抵消了数量调控的效果。这意味着即使能繁母猪数量减少,出栏量也可能通过生产效率提升保持稳定甚至增长,使产能去化进程更加复杂化。

根据生猪生长周期推算,当前新生仔猪数量将决定6个月后的市场供应。数据显示,近期新生仔猪数据环比继续抬升,印证供应宽松格局将至少延续至2025年底。如牧原股份1-7月累计销售仔猪939.7万头,同比大幅增长161.97%,反映出上游产能依然充沛。虽然政策层面希望通过“减母猪”来调节远期供应,但在当前仔猪繁育利润良好的情况下,行业主动调减产能的意愿偏弱,仍以产能优化更替为主。

政策成效初步显现,但挑战依然存在。根据数据,8月生猪交易均重为124.04公斤,较6月初下降1.55%,生猪二次育肥交易占比已经降至8.86%,较政策推行前下降6.60个百分点。表明“降体重、限制二育”措施已取得阶段性效果。同时,头部企业也正加速降低出栏体重,如牧原股份7月肥猪出栏均重已降至125.28公斤,较6月下降2.55公斤,较5月份下降4.75公斤,并计划逐步降至120公斤以下。减重、限制二育策略理论上应能减少后期猪肉供应量,但短期实际效果可能被两方面因素削弱:一是中小散户监管约束较弱,部分养殖户仍押注消费旺季而延迟出栏;二是当前集中降重导致短期内出栏量增加,反而加剧市场供应压力。

行业健康且长效发展,技术创新推动猪市进步

国家要求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,这一调整将优化行业供给结构,减少低效产能,使市场向规模化、标准化养殖企业集中。龙头企业示范效应在政策执行中表现突出,牧原股份作为行业标杆,7月份淘汰母猪数量达到35万头,较前半年月均25万头的淘汰量显著增加,并计划年底前将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330万头。其余企业也纷纷调整战略,暂停产能扩张计划,甚至延长了定增方案的授权有效期。这种行业自律行为与政策调控形成合力,正在改变过去“扩张-亏损-再扩张”的循环。龙头企业凭借技术和管理优势,已建立起明显的成本领先地位,目前大型养殖企业出栏量占全国33.90%,政策将进一步强化其市场主导地位。牧原、温氏等企业凭借成本优势(养殖成本降至12-12.2元/公斤)和高效管理(PSY达28-32头),将在行业整合中占据更有利位置。

短期来看,政策引导下的减重出栏虽有助于改善短期供需关系,但受制于绝对产能高位和生产效率提升,市场整体供应压力依然显著,构成制约猪价上行的基础性因素。

长期来看,当前生猪市场正处在“数量去化缓慢、效率提升迅速、结构性矛盾明显”的复杂阶段。限制二次育肥可避免人为延长养殖周期、制造供应短缺预期的市场扰动。要求控制肥猪出栏体重,可避免过度压栏导致的阶段性供应过剩,有助于稳定猪价,提高行业整体盈利水平。此次调控政策将推动行业向高质量、高效率、高稳定性方向发展,龙头企业可借机巩固市场地位,技术创新型企业将获得金融与政策支持,而种养结合、智能化升级等模式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。行业整体有望从“拼规模”的粗放竞争转向“拼效率、拼成本、拼可持续”的高质量发展阶段。


来源:卓创资讯

发布时间:2025年8月13日 02点56分


05

南非公布五大举措 直面美方贸易霸凌

当地时间12日,南非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,介绍了内阁已批准并正在推进的五大举措,以应对美国自8月7日起对南非出口商品加征30%单边关税的政策。其中包括继续与美方进行关税谈判、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、出台经济支持方案、采取贸易防御措施以及实施内需拉动计划。

在与美方谈判方面,南非已向美方提交修订版的贸易协定,回应美方提出的关切,并在家禽、蓝莓和猪肉的进口准入上作出调整。美方贸易机构确认,将在两周内从多个州向南非出口家禽和猪肉。

在出口多元化方面,南非将加快开拓非洲大陆自贸区,以及欧洲、亚洲、中东等地区的市场,并派驻贸易与农业专员,提升出口认证和生物安全标准,增强经济韧性。

经济支持方案包括设立出口企业咨询服务平台、建立本地化支持基金、推出出口与竞争力支持计划,并配合劳工部门为受影响的员工制定就业保障措施。

贸易防御措施方面,南非将根据世贸组织规则,适时采取反倾销、反补贴及保障措施,防止进口激增和低价倾销冲击国内产业。

而在拉动内需方面,本土品牌推广平台将与企业和零售商合作,扩大本国产品销售,发挥内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。南非政府表示,将尽力维护美国市场,同时加快市场多元化步伐,保障就业与产业稳定。

南非贸易 工业和竞争部官员 姆伦比-彼得:我们正在积极开拓市场,这不仅是对美国关税的回应,也是增强经济韧性的战略。因此,我们将目光投向非洲大陆市场。这是我们最大的出口市场,占全球出口总额的27%,份额相当可观。


来源:央视新闻客户端

发布时间:2025年8月13日 09点49分


06

拉脱维亚一家大型农场暴发非洲猪瘟疫情

新华社里加8月12日电(记者陈玉芬)拉脱维亚食品和兽医服务局12日通报说,拉脱维亚西部塔尔西市一家拥有4900头猪的农场暴发非洲猪瘟疫情。

遭受非洲猪瘟影响的农场属于丹麦尼高国际公司。这是拉脱维亚今年发现的第四起非洲猪瘟疫情,此前三次都发生在小型农场。

食品和兽医服务局对尼高农场采取措施,防止疫情蔓延到其他农场。该农场所有生猪将被扑杀,同时展开流行病学调查。农场周边已设立隔离区。

隔离区内,其他农场正在接受动物健康和生物安全检查,生猪和猪肉产品运输也将受到严格限制。

非洲猪瘟是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引起的一种急性、出血性、烈性传染病,以高热、内脏器官严重出血和高死亡率为特征。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,相关病毒不会感染人类,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鞋子、工具、车辆等物品可能助长病毒传播。这种病毒能在非高温条件下长期存活,目前没有可以防治的动物疫苗或特效药。

2014年6月,拉脱维亚在一头野猪尸体上发现非洲猪瘟病毒,这是该国首次发现非洲猪瘟感染病例。


来源:新华网

发布时间:2025年8月13日 07点45分


JIEJIA' NEWS

微信号|cccbn888

网站|news.cccbn.com


本文内容来源于已标注的公开渠道,仅作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用户应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,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司处理。

相关文章